2025工业余热回收利用及工业热泵技术创新发展论坛在济南成功召开

——破解工业余热利用瓶颈 共绘低碳转型路线图
2025年3月4日,由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绿色能源与生态环保分会、中科基业低碳技术中心、BIO CHINA生物发酵展组委会、中科基业(苏州)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25工业余热回收利用及工业热泵技术创新发展论坛'在济南黄河会展中心圆满落幕。
本次论坛汇聚产学研用的国内工业节能领域权威专家、科研机构及重点企业代表200余人,围绕“工业余热回收利用及工业热泵技术创新发展”展开多维探讨,解读工业节能降碳的政策导向与目标路径;分享工业余热回收、工业热泵、相变储热、微电网技术等前沿领域的技术突破与应用场景;探讨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的余热利用经验,以及财税政策对绿色转型的支撑作用;分析全球能源转型趋势下,工业节能技术的机遇与挑战。
技术升级驱动能效革命
“利用不同的余热回收技术回收不同温度品位的余热资源对降低企业能耗,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环保发展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清洁能源应用分会会长陈讲运在开幕主持中表示,我国工业领域每年排放的余热约占能源消耗总量的15%-67%,可回收率达60%,计算得可回收的利用的余热资源约占能源消耗总量的10%-40%。根据估算,2023年我国可回收余热总资源超过13 亿吨标准煤,余热锅炉产量为 6.61万吨蒸汽。
政策机制破解应用困局
行业相关专家指出,当前技术推广的主要障碍在于技术水平限制、投入产出不匹配、利用效率低等因素,企业低温余热资源利用率普遍较低,低温余热资源浪费严重。工业低温余热利用涉及用能企业、设备生产商、节能服务公司和金融机构等,推进任务艰巨。国家发改委在《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中进一步细化目标,要求到2025年工业余热利用率提升至50%以上,热泵技术覆盖率扩大30%。据悉,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制定有关政策,旨在通过提供设备投资30%的专项补贴,加强能效技术与能效管理革新,全面提升重点用能工艺设备效率和全链条综合能效,积极推进工业用能高效化、低碳化、绿色化。
论坛现场发布的《工业热泵技术应用白皮书》显示,国内食品加工、生物发酵、工业化工等行业的80-150℃中低温余热场景存在巨大开发潜力,采用第四代非共沸工质的高温热泵系统可使COP值突破5.0,较传统蒸汽压缩系统节能30%以上。
中科基业低碳技术中心发起成立的“工业热能系统优化创新联盟”将启动首批20个示范工程,旨在加速工业热能的热泵等新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的应用推广。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将全面深化改革推向纵深的关键之年,也是机遇与挑战共舞之年。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国家“双碳”目标已进入攻坚期,工业节能降耗跨领域协作与技术迭代,以科技创新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促进工业资源协同利用,着力提升工业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进工业领域全面绿色转型,助力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